查看原文
其他

孩子不爱阅读,因为你没有这样教

2016-07-18 刘敏威 星教师


刘敏威

现任江苏省江阴市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,中学高级教师,教育硕士,无锡市语文名教师、学科带头人,被誉为指导小学生读《红楼梦》的第一人。后又指导小学生阅读《西游记》,开发“小西游”微课程。


1


今年教四年级,看着这帮学生在课堂上常坐不成钟、静不了口的窸窸窣窣、叽叽喳喳的细猢狲样,心里就捣鼓,要向这帮小不点们讲“小红楼”,玄!

早有这样的心理准备,改弦更张,就是来个“小西游”还是“小水浒”呢?

先投石问路呗。

课堂上,问学生,“我国四大古典小说,你最喜欢哪一部?”

“西游!水浒!水浒!西游!……”

我这优先决定权交给女孩子们。

“我的公主学生们,你们更喜欢水浒还是西游呢?”

哈哈,她们明显倾向于西游。一锤定音——“这学期,我们先一起来读西游。”

“好!”全班同学一起响应。

“你们对《西游记》中的哪个人物最感兴趣?”一问激起全班炸。七嘴八舌,莫衷一是。

“我最喜欢孙悟空。他神通广大,火眼金睛。上天闹天宫,下海戏龙王,阴间打阎罗,无所不能。最重要的是,他除暴安良,降妖除怪,为西天取经立下了汗马功劳。”全班最博学多智的任智辰说话有板有眼。

“我最喜欢沙和尚。他老实、勤劳,忠心耿耿。”邵宇阳发表见解。

……

让他们讲够了,我总结性一激:“讲得有道理。但也太一般了。你们所讲的这些,大家都是知道的,能不能来点新鲜的呢?”

这下,闹嚷嚷的他们立马静了下来,你看我,我看你,一时说不出什么新鲜玩意儿。

反应极快的的马驰凯眼睛骨碌一转,反激了我一下:“那,老师,你对《西游记》中的哪些人物最感兴趣?”

我捏紧个嗓,拉长个调:“妖——怪——”

学生们哈哈大笑起来。

“老师说话就像个妖怪。”

“《西游记》中有些妖怪的确很好玩的哦。”

我趁热引导,“你知道《西游记》中有多少妖怪吗?第一个出场的妖怪是哪个?最后一个出场的妖怪是哪个?来自天上的妖怪有哪些?来自水里的妖怪有哪些?这些妖怪哪一个名气最大,哪一个本领最高,哪一个最狡猾,哪一个最蠢笨,哪一个最狠毒,哪一个最善良?妖怪们各有什么本领,各用什么兵器,各有什么结局?……”

一连串的问题把我这班学生砸懵了。

醒过神后,却都觉得,玩玩这些妖怪还真是挺有趣的。

于是,形成一致意见——这学期同读《西游记》,我们一起玩妖怪。


—2—


关于“小西游”微课程,是我按课程的因素整体设计下的引领着学生阅读《西游记》原著的系列阅读实践。当然,“小西游”有它自身“小”的意涵——引导“小”学生读《西游记》;从一个“小”角度趣味地来读《西游记》;形成一项指导读《西游记》的“小”课程,因是抓住了一个“小”角度来次第引导,,故将这系列的阅读实践名之曰“小西游”。

“小西游”微课程,我是围绕着“妖怪”这一个点而展开的。“妖怪”这一切入口,既符合学生的兴趣点,又切合《西游记》的内容线索,引领着学生一起来玩“妖怪”,也正契准地体现了《西游记》滑稽意味与游戏精神的主旨。

这里主要讲讲穿插于“小西游”微课程各个环节中的系列微习作。我先布置第一次阅读任务:

读《西游记》原著,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妖怪,做一张妖怪卡片。

“妖之卡”——非连续性文本习作

“妖之卡 ”是我与学生一起读《西游记》的第一系列,何谓“妖之卡”,就是做一下妖怪的资料卡。这一系列要求学生先通读《西游记》目录,再根据目录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几回,仔细阅读,全面了解几个妖怪,提取一下妖怪的有关信息,做成“妖之卡”。

妖之卡列表如下:

妖怪名      居住地         

使用兵器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外形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本领神通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来历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意图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结局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精彩语段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出自哪回目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收起孩子们上交的“妖怪卡”看了一看,都挺不错的,如果有些差别的话就是有些同学的妖之卡做得详细些,有些同学填写得简单些。但简单的并不一定就比详细的差,有些填写简单的妖之卡归纳得当,信息提取得精粹简炼,一语中的。

学生所做的“妖之卡”,其实就是一篇非连续文本。在这非连续性文本“妖之卡”的习作中,学生获取了所需要的信息,了解了《西游记》中形形色色的妖怪。

“妖之像”——外貌描写

这一系列要求学生先确定好所绘的妖怪,然后仔细阅读相关回目,揣摩妖怪的各方面特点,如外形特点,动作特点,神情特点,心理特点等等,再画一画妖怪的像。当然,妖怪的离奇就是能变化,所以一个妖怪可画出多幅图像,体现出动态的“妖之变”。每一幅画像,都需配一段描述话语。

马驰凯同学画的是黄袍怪,以下是他所配的描述:黄袍怪,住在碗子山波月洞。你看他,青毛脸,白獠牙。一张大口呀呀,两只眼儿巴巴。鹦鹉嘴般的鼻儿拱拱,胭脂染似的鬓毛蓬蓬。两个拳头,钵盂一般模样;一双蓝脚,硬石一样嶙峋。身上披一件黄袍,织锦鲜亮;手中拿一把大刀,精光闪耀。别看他长得怪模怪样,却是天上奎木狼星下界作怪。

好精彩的语段!有《西游记》原著中的描述作参考,只要用心写,自然不会不好。学生的这些配画描述,不正是一段段各具特色的外貌描写吗。

“妖故事”——改编创编

“妖故事”阶段,要求学生们选择《西游记》中的一个“妖故事”,仔细阅读,再用自己的语言写一写这个故事,练习讲一讲这个故事,然后人人要在班级的故事会上展示。

要学生们先用自己的语言写一写这个故事,是因为,我们知道,孩子们要讲好这个故事,用《西游记》原著的这种不属于自己语言系统的语言来讲肯定是讲不好的,所以他们必须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二度创作。这既是一个理解内化的过程,又是一个改编创编的过程。

这样,学生一个个就都写好了自己的故事“脚本”。有写红孩儿、牛魔王、铁扇公主、如意真君的故事的,有写白骨精、琵琶精、蜘蛛精、玉兔精的故事的,有写黄风怪、黑风怪、黄袍怪、犀牛怪的故事的……故事展示交流越往后,学生们发现重复的开始变多,于是后面的学生就另辟新径,开始创编讲演西游故事,于是又有了《猪悟能擅闯九精洞,孙行者变身救八戒》《唐僧四人胜章鱼》《西游队你争我斗,植物团同心合力》《八戒下凡做生意》等一个个各有特色的故事。

“妖之乐”——诗歌练习

“妖之乐”,是让学生唱响西游之歌,以评选“西游好歌词”、“西游好声音”为载体,促进学生对《西游记》诗文的欣赏诵读,对《西游记》的深层阅读。 “妖之乐”,分两步实施。其一,欣赏“西游好歌词”,创编“西游好歌词”。其二,唱出“西游好声音”,评选“西游好声音”。

这里的创编“西游好歌词”,不就是以《西游记》内容为材料,进行诗歌写作吗?

汤雨轲同学写得最逗了,他竟以周杰伦的《双节棍》为参照,写了一个“rap”版的《大闹天宫》:我就要闹天宫,哼哼哈哄/我就要闹天宫,哼哼哈哄/ 偷蟠桃乱宴会,是我悟空/八卦炉炼身骨,越发神勇/我就要闹天宫,哼哼哈哄 /我就要闹天宫,哼哼哈哄/天不怕地不怕,威武从容/众神将远避开,无影无踪/什么雷打与火烧,不能伤我一毫毛/什么刀枪和剑戟,左迎右挡有妙招/展开如意金箍棒,大显身手武艺高/摇身一变三头六臂, 打得玉皇无处逃。

后来这首“rap”在全班传开了,大家跟着一起“rap”,乐翻了天。

“妖之剧”——剧本演绎

“妖之剧”环节,是“小西游”系列中最让学生们感到带劲的。孩子们选择《西游记》中的一个故事或一个片断,写剧本、组人员、做道具、不断排练、多次修改,最后一组组上台表演,忙得兴高采烈。

剧本的创作是要有一定的规范与格式的,本学期的语文教材中,正好有一篇剧本,《公仪休拒收礼物》,这是一部独幕剧剧本,简单明了。在课文的学习中,学生已初步知晓了独幕剧的基本格式与特点,即,开头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、地点和人物;方括号里交代布景和人物活动等;剧本的主体是人物对话,也叫台词;括号里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、动作等;开头有“幕启”,最后有“幕落”。有了课文作参考,选择《西游记》中的一个小故事或小片断写一个简单的独幕剧本,也就不十分难了。于是,《三打白骨精》《智取芭蕉扇》《计盗紫金铃》等一个个虽不免幼稚却不失童趣的小剧本一一出炉了。

“妖之辨”——议论文尝试

“妖之辨”,是“小西游”的最后一个环节,也是引发学生整体思辨,总结归纳,将阅读引向深入的一个环节。

要引导学生思辨,肯定先得有话题。于是第一阶段,由我摆出了几个话题,如:“《西游记》中哪个妖怪本领最大?”“在《西游记》的众多妖怪中,白骨精的本领可以说是不值一提,可她为什么反而成了妖怪中名气最大的一个?”“《西游记》中的孙悟空,有多种的身份:开始是妖猴,再是仙猴,最后成佛猴。你最喜欢什么身份的孙悟空?”……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话题,通过集体交流阐述理由,得出结论。第二阶段,是学生独立思辨后再交流。学生自己提出话题,阐述理由,得出结论,形成一篇交流稿。

这样的思辨发言稿,从提出问题开始,中间进行论证,最后得出结论,不正是一篇简单的议论文吗。

“小西游”微课程,以“妖之文”的选文阅读为基础,带领学生走进《西游记》的原著阅读中,再以“妖之卡”“妖之像”“妖故事”“妖之乐”“妖之剧”“妖之辨”等展开阅读实践,持续推进《西游记》的深入阅读。

就这样,在“小西游”微课程的阅读实践中,学生们进行了多次的多种文体的微习作。之所以称这样的习作为“微习作”,一是因为在这系列的习作中,多数是小文章、小片断的练习;而更重要的是,这些习作是那么入微地紧贴学生的学习生活,是那么精微地合乎学生的实践需要,在不知不觉中就那么轻松愉快那么自然而然地完成了一篇篇习作,让人感觉习作原本就是我们的生活所需。是的,作文不是我们生活之外的另起炉灶的额外任务,它就是学生的阅读生活,它就是学生的实践需要。通过这一系列的“小西游”微习作,如果学生能对此有所感悟,并逐渐让习作成为一种生活习惯,这样的影响将会更深远更有意义。

“小西游”微课程中的微习作,折射的不正是语文大课程中的大习作观吗?

声明:本文为综合编辑,主要来源作者博客,如有侵权,请作者联系处理,转载请后台联系。

责任编辑:田佩


↓↓↓ 点击"阅读原文" ,一键购买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